- 手机:
- 13716341019
- 电话:
- 13716341019
- 邮箱:
- adminIM@youweb.com
- 地址:
- 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西红门路12号15幢14号平房
沧海桑田,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,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,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,并得到彰显。
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,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“小上海”老闵行》。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一号路:中华香樟一条街》节选。一起跟着声音,看看上海十二条特色街之一:“中华香樟一条街”……
1961年10月,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参观落成不久的闵行一条街,登上下榻的闵行饭店屋顶观光台,眺望远处,一排排鲜艳色彩的新型新村房屋,繁华绚丽的商业一条街景和雄伟大气的汽轮、电机两厂,回忆起1937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时途经闵行所见景象,触景生情,即兴赋诗:“不到闵行廿四年,重来开辟出新天。万家居舍联霄汉,四野工厂冒远烟。蟹饱鱼肥红米熟,日高风定白云绵,谁能不信工程速,跃进红旗在眼前。”
1962年4月,著名作家老舍前来闵行游览,并作《春游小诗:参观闵行新城》:“闵行平地起新城,广厦千间一夜成。雨露三年花四面,双双紫燕闹春晴。十年未作沪江游,十里洋场一笔勾。劳动人民干净土,桃花今日识风流”。
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彩色立体影片《魔术师的奇遇》在一号路邮电局与洁美理发厅间人行道上拍摄,取景于此展现的是祖国欣欣向荣、日新月异的新气象。
196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的《巧遇记》,其中由筱爱琴、邵滨孙演唱的《闵行路上》,以后成了沪剧的经典唱段。
当年一号路两侧是高高的白杨树,1969年改种香樟树。如今,香樟树已根叶茂,如两排巨伞腾空撑起绿色的长廊,又像一条葱翠的绿毯。一号路也由此成为上海十二条特色街之一:“中华香樟一条街”。
那时的一条街,指的是从沪闵路到竹港桥的一段。宽敞的柏油马路;笔直的、铺着地砖的人行道;明亮的路灯;路边的电线都走地下管道;整齐新型的五层楼房;大玻璃橱窗的商店;绿化带里红花绿草和随风摇曳的高耸白杨树,都浸透着那个时代的新和美。这毕竟是闵行第一条新型的街道,给了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。
清晨,随着早锻炼人们的散去,浩浩荡荡地骑着自行车的上班大军,在绿荫如盖的一条街上奔向各自的岗位。闵行是我国重型铸锻、大型成套发电机组研制和重型机床加工的机电工业区。
林荫下的夜晚,漫步在彩色水泥砖铺就的人行道上,空气中散发着清幽、弥久不散的香樟气息,暖色的路灯灯光透过树叶若隐若现,微风拂面、樟叶浮动、悠适宁静,令人心旷神怡。
2012年2月1日,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,上海首批20条林荫大道正式命名,江川路的沪闵路至红园路段,即为其中之一。
1959年的国庆前夕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题为《闵行的“淮海路”》的报道:“一号路是一条宽四十四米、长四百米的大街。路东端与沪闵路衔接,西端与上海汽轮机厂、上海电机厂、上海锅炉厂、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大型工厂相连。在这条路上,将要开设十开间门面的服装鞋帽商店,大型的照相馆,有市区甲副级理发店水平的理发厅,同时可容纳六百人一起吃饭的本帮‘老正兴菜馆’,三十五开间门面的‘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’,有六层楼一百五十只房间的‘闵行饭店’,以及水果、小吃、冷饮、银行、药店、烟糖杂货、食品、钟表眼镜、无线电商店等等。无论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看的、玩的,在这条路上一应俱全。”
1959年10月1日的闵行一条街上,五星红旗高高升起,“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”的巨大标语横挂在街口,锣鼓喧天、彩旗飘扬,街头花坛里鲜花盛开、喜庆吉祥。人行道上人头攒动、比肩接踵,人们怀着对社会主义宏图的美好愿景,洋溢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气氛中。9点正,闵行饭店、闵行百货商店、新华书店、工商银行储蓄所、民安中西药房、民族饮食店、闵行食品商店、美昌时装商店、精艺钟表眼镜店、曙光照相馆、精艺无线电商店、北极冷饮室、大庆果品店、聚商老正兴菜馆、幸福妇女儿童用品商店、屋顶茶室等16家商店正式开业。上海市委陈丕显视察后,由上海县县长杜述古陪同到聚商老正兴菜馆用餐。
一号路、十二号路交会口东北方向的闵行百货商店,为当时闵行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,营业面积1047平方米。有棉布、织品、服装、鞋帽、化妆品、器皿、电器、钟表、五金、纸品、文体、乐器、玩具、劳防、家俱等各类商品8500余种。1992年改建装饰后加设自选商场,商品增至1万余种(唐世杰摄)
一号路、十二号路交会口东南方向的聚商老正兴菜馆,创建于1916年。1958年10月从上海黄浦区湖北路迁老闵行沪闵路(向群果品商店北),次年迁一号路。为三层楼建筑,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,以经营“锡帮”菜肴闻名沪上。1982年、1987年两次改建后增设面向兰坪路的营业厅。1992年加建飞檐屋顶和红柱绿瓦古建筑式的门面(唐世杰摄)
一号路、十二号路交会口西南方向的幸福妇女儿童用品商店,为两层楼建筑,营业面积2119平方米。二层屋顶建屋顶花园,设茶座营业。1964年后开设为闵行五金交电化工商店,后改为闵行五金交电商店(设批发部)、幸福家用电器商店。1991年改建装饰后称幸福交电商厦,有车行、电讯、维修等行业并入成综合性经营商店(汪大纲摄)
如今的一条街,商铺毗邻,商品满目。1980年代中期开辟了“百步商场”后,人们又多了一个逛街、购物的去处。2005年闵行剧院重建为“商影大厦”,集餐饮、娱乐、购物、休闲为一体,是一条街上的亮丽景点,2014年改“江川儿童城”,成了综合性的儿童智益乐园。同年,闵行饭店重新规划装修,华丽转身为锦江都城闵行饭店。休息日,一条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。
闵行剧院在1962年建成营业,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,设两层看台,共有1465座(唐世杰摄)
一号路、十二号路交会口西北方向的闵行饭店,主楼6层,副楼4—5层,1960年增建一幢二层楼面的宴会厅和大礼堂。有客房134间,中西餐厅及大、小会议室。备有各帮菜肴及西点,曾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国外贵宾。室外有停车场、喷水池,四周植四季花卉树木,有花园饭店之誉
1960年将上海汽轮机厂的托儿所、疗养所辟建成小公园,1962年更名为红园(汪大纲摄)
街道,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,又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。闵行一条街塑造了一个以人为本、既有时代形象,又有社会功能的生活环境,成了放心购物街、人文一条街、科普一条街、休闲一条街。
一条街上的香樟,在这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岁月里,一批又一批高科技大型设备和航天产品,从它的身旁经过。它见证的是一个腾飞辉煌的年代,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。
一条街上的香樟,它给人四季常绿的享受,留下了沁人心脾的清香,它伟岸高大、挺拔厚重,它端庄规矩、洒脱俊秀。它和闵行人民一样,有着傲岸不屈、坚韧不拔的高贵品格。
日前,区政协办公室、区教育局、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,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、善读书、懂历史、爱家乡,合力推动“闵行情”读书活动落到实处。
“闵行为本邑首镇,地当水路之冲,户口殷阗,商业繁盛,距县治约六十里许。地产棉花多于粳稻。风俗素称朴实,近亦渐趋浮靡。水道有小轮,陆路有汽车,交通颇便。镇之西北有北桥镇,钟楼在焉。其西为马桥镇。而其北为颛桥镇。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。”
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《上海乡土地理志》(李右之著)对闵行的描述。
书中的“闵行”指的是镇。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,撤销了闵行镇建制,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“老闵行”了。1992年9月,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“撤二建一”,建立了新的闵行区,但“老闵行”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,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。
历史上的“老闵行”地区,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,为水陆要津,因地域之便,长期以来,这里商贸发达、街市繁华、人文荟萃、群贤毕出,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。
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。随着上海汽轮机厂、上海电机厂的建成,现代工业开始发展,这里建起了汽轮、电机两个工人新村。1958年起,大批工业企业迁来,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。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(江川路)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,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。以东风、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,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,学校、医院、邮政、银行、影院、菜场、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,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,著名的卫星城,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。
1980年代后,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,但《闵行诗存》“序”中所描述的“舟车辐辏,人物昌丰;虽无临淄之十万家,已聚德星于五百里。”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,却有幸留存了下来,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。
《“小上海”老闵行》试图寻觅老闵行的“老底子”,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。